广告创意行业最近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来越多的创意总监开始在LinkedIn个人简介里加上”AI训练师”这个头衔。这可不是在赶时髦——去年一家4A公司的调研显示,使用AI工具的创意团队产出效率提升了近300%,但更耐人寻味的是,那些最出色的作品往往出自懂得”驯服AI”的创意人。就像画家不会因为有了更好的颜料就失去价值一样,AI正在重新定义而非取代人类的创意价值。
当AI成为创意团队的”实习生”
我采访过上海一家数字营销公司的创意总监Lisa,她形容团队里的AI工具就像”永远不用睡觉的实习生”。凌晨三点突发灵感时,她可以随时让Midjourney生成50个视觉方案;客户临时要修改slogan时,ChatGPT能在几分钟内提供不同语气的20种表达。但关键在于——”你得知道怎么’骂’它”,Lisa笑着说,”就像带新人一样,要给明确的指令,要不断纠偏,最后才能得到真正可用的东西”。
这个比喻很精妙。奥美最近发布的《AI创意白皮书》显示,优秀AI创意作品往往需要3-5轮迭代,而引导AI迭代的能力,正在成为创意人员的新核心竞争力。那些只会说”生成一个吸引年轻人的饮料广告”的指令,得到的往往是平庸之作;而懂得说”生成一个Z世代在音乐节现场发现隐藏口味时的惊喜表情,要带有UGC风格的真实感”的创意人,才能让AI发挥真正价值。
数据与灵感的化学反应
有个案例特别值得玩味:某美妆品牌去年用AI分析小红书爆文后,发现”纯净成分”的讨论量其实不及”上妆仪式感”。传统创意可能执着于成分卖点,但AI辅助的团队捕捉到这个洞察后,创作了”每日3分钟治愈时刻”系列短视频,结果CTR(点击通过率)达到行业平均的2.3倍。
这揭示了一个本质变化:AI不是取代创意,而是改变了创意发源地。过去依赖头脑风暴的”黑箱式创作”,现在可以通过数据洞察找到更精准的情绪触点。WPP集团CTO去年在内部推行”创意数据双轨制”,要求每个提案必须包含AI挖掘的消费者行为模式,结果试点项目的客户满意度提升了40%。
不过话说回来,最打动人心的创意往往来自数据之外的领域。就像苹果”1984″广告那样划时代的作品,当时的市场数据可能根本支撑不了这样的创意。这也引出了个有趣的问题:当所有人都依赖AI洞察时,那些反直觉的、颠覆性的创意会不会反而变得更珍贵?
流水线上的手工艺人
创意生产流程正在经历”工业化重组”。某国际饮料品牌的案例很典型:他们用AI系统自动生成了1200条视频广告素材,但最终采用的3条都经过了人类创意总监的深度加工。这个过程像极了汽车制造——AI负责冲压出标准零件,人类负责最后的精工组装。
值得关注的是新型岗位的涌现:阿里”鹿班”系统的操作员需要兼具设计审美和参数调校能力;内容优化师要会在AI生成的100个标题中识别出最有潜力的5个;甚至出现了”AI创意教练”这样的角色,专门培养创意人员与AI协作的能力。这些变化让人不禁想起工业革命时期手工艺人的转型——工具变了,但创造价值的本质没变。
未来已来,只是分布不均。当部分公司还在争论AI会不会取代创意人时,领先者已经在思考如何用AI创造全新的创意维度。或许就像摄影术没有终结绘画,而是开启了新的艺术流派一样,AI带来的不是创意行业的终结,而是一次凤凰涅槃般的重生。